不可否认,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医疗纠纷,美国也有。虽然美国的医疗技术处于世界一流国家水平,但医生医术水平有长短,病人情况也千差万别,所以医疗事故数量并不少见。但在美国为什么没有看到、听到过“医闹”?
诚然,由于包括人口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在内的国情,中美两国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医疗水平上,这两个国家没有太多可比性。一次乌龙事件一年前,美国一家CARE医院里发生了一次乌龙事件。医院进行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阴差阳错,诊断结果居然被混淆了。其中一位来自加州的确实患有乳腺癌的病人被告知没有得病,而另一位实际并没有乳腺癌的患者被告知患了癌症。
万幸的是,一周后,病理科在与影像科进行复查会诊的时候发现了这个致命的错误。医院立即启动了沟通,致歉,及解决机制。三天内,专职质量管理团队分析出了问题的源头,并提出了改进方案。而此时,医院的医疗事故处理团队已经主动联系到了两位当事人,详细告知了事情的原委。医生亲自致电两位病人,真诚地向她们致歉。
为了不耽误加州的病人治疗,医院承诺承担后续复诊、治疗以及往返交通的费用,顺利化解了一起潜在的医疗诉讼纠纷。最后,加州的病人平静地对我们说:谢谢,她(指另一位被误诊的患者)终于不用煎熬了,她可以松一口气了,余下的让我来承受吧,我准备好了。十分令人动容。
美国人如何处理医疗事故?即使美国有着全球顶尖的医疗水平,依然避不开医疗事故。可是,我们却鲜少听闻美国有“医闹”发生。
这是为什么呢?
出了医疗事故找保险公司在美国,医疗事故引起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有关医护人员会受到严厉谴责,可能会因此丧失行医资格,还有可能会被判刑;医院,名声和口碑会变得很差,病人会急剧减少;而承担其医疗保险的保险公司则可能损失惨重,甚至可能破产。
所以,在美国,医疗事故怎么处理,也是一个热门话题。它是律师的金饭碗(出了医疗事故后,病人一般选择找律师打官司),对保险公司来说更是双刃剑:保险费可以赚,但也有可能出了一次事就血本无归。
如医院为病人做手术出了医疗事故,一切责任由手术医生来承担,很少发生推卸责任和相互扯皮的现象。病人起诉医生,不会和医生直接打交道。无论应诉还是理赔,医生投保的医疗事故保险公司会全权处理,这为医生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
在美国,每个医生,包括麻醉师、护士等医务人员,都要买各自的保险。他们的保险,包括出了医疗事故后的赔偿,所以这些专业人士的保险费用比平常人高出很多,责任也很明确。当发生事故后,这些保险公司就出面处理和赔偿。
同时,医院也一定要买保险。但美国医生的医疗事故保险费用非常高,大概占医生年收入的10%左右。而妇产科等诉讼风险较高的类别,保费更高,大概占到了医生年收入的15-18%。这也是前两年全美妇产科医生大游行的原因:收入相对较低,而保险费用过高。
很重要的一点是,医生对病人的治疗方案的具体内容和细节、用的药品等,全部资料由第三方保管。换句话来说,就是出了医疗事故后,在各方律师取证时,拿到的资料是真实的。
上法庭之前先试试能不能调解医疗意外发生后,医院、医生对病人方面最开始都会试图用沟通解决问题。近年来,美国不少地方开始尝试改革侵权法,利用诉讼之外的办法来化解医患纠纷。尽管通过有陪审团参与的诉讼是美国医患纠纷的主要化解方式,但实际上,只有大约5%左右的诉讼最终上庭,其余大部分经过调解解决。
如果沟通失败病人可诉讼一旦说不拢,发生纠纷而成为诉讼,接下来就是律师与律师之间、两方律师与法官之间的事了。
若病人方面的律师决定打官司,他会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并向涉案的医生发送律师信,也会同时起医院。当医生接到律师信时,他们把律师信交到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专业律师会对病案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如果医务人员明显有责任,保险公司的律师会尽可能减少赔偿的金额,争取庭外和解。如果和解不成,保险公司的医院到法院打官司。
在这种法律诉讼中,双方律师就会开始打口水战,还会搬出各种各样的证据,一个想多拿点赔偿金,一个想少付点赔偿金。所以,在美国处理医疗事故,最忙的是律师和保险公司。
诉讼结束后,就走入赔偿阶段赔偿的标准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的。不过,美国是认可判例法的国家,以前法庭对类似案件的判决一般都具有法律效应。也就是说,如果能找到类似的医疗事故,律师举出例子,那个病人得了多少多少的赔偿,那么法官则会考虑依照案例标准来判决赔偿金。
需要指出的是,在美国,医疗事故的赔偿,医院和医生本人出钱,而是由承担其医疗责任险的保险公司来赔偿。这就是误医保险,医院和医生都会为自己买这种保险,虽然价格不菲,但可以确保万一出事后自己免于赔偿。当然,这些成本最终又会转嫁到病人身上,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
医院保险费根据各自医疗事故风险而定医院和医生第二年交保险费时会发现,他们的账单比上一年最少要涨5倍。比如,以前麻醉师经常出事故,他们的误医保险费就很贵,但后来医疗技术发达了,麻醉师借助仪器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事故大大减少,保险费也就少了。
总之,医院各科室的医疗事故风险而定。例如,风险较大的产科和神经外科,保险费可能一年10万美元。内科和病理的风险比较低,保险费可能一年1万美元。
另外,美国有一个全美网上医疗事故汇报系统,所有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和单位,都要通过网络向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汇报医疗事故的有关情况,而公众也能随时从网上调阅相关资料。所以,一般极少存在出了什么医疗大事故而被瞒报、民众不知情的情况。
美国私人诊所扮演门诊角色同时,医院体系不同,医院基本都没有门诊,只有急诊。分工极细的私人诊所,医院门诊的角色。
医院急诊外,在美国看病一般要找私人医生。通常在各个社区都能看到许多私人诊所,这种医疗体系为科学分流病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常美国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这些医生基本是全科的,但无法治疗专科疾病。比如病人肚子痛,家庭医生会进行初步诊断,然医院检查,家庭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是什麼毛病,如果认为是胃病,家庭医生会给病人推荐胃病专科大夫。
美国专科私人医生分工极细。比如骨科,分手掌骨科专家、手臂骨科专家、腿部骨科专家等,如此细化的分工,给病人提供了最专业的医疗服务。
医院是协作关系美国绝大部分医生都有自己的私人诊所,医院的关系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协作关系。
美国私人医生的名片上,医院的名称。这并不意医院医院,医院是一种互利的协作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私人诊所通常没有复杂的检查仪器和手术设备,医院却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因此病人需要做检查或手术时,医生医院检查或手术。当然,病医院。
其次,私人医生推荐后,医院可以通过向病人提供仪器、结果分析服务等收取费用,或者收取手术场地和设备使用费。
医院之间不存在费用问题,绝大多数医院都是向病人的保险公司收取费用。除了医院的特殊设备外,医院都是本著就近原则,因此也很少有所谓医院的黑幕。
美国医生收入差别悬殊非常大普通私人诊所的全科家庭医生或是儿科大夫,大概年收入约15至18万美元。而收入较高的脑外科、心脏外科、骨科等专家,年收入大概80万美元左右,这还不是全美知名专家。医院医师的年收入大概约7至8万美元。
医院的医生,大多是刚毕业没有根基的年轻大夫,他们需要在这里练手,或者是私人诊所生意一般的大夫,在这里做兼职。医院指的是仪器医院,医院里的医生大牌。
选医院,这笔账很容易算清楚。
美国医生受控于医生协会真正控制医生,对医生医院,而是半官方的美国医生协会,包括全美医生协会及其各州的分支机构。美国医生的行医执照颁发、诊所的资质审查都是由美国医生协会来负责。医生在全美医生协会考取行医执照后,每年还需要在自己居住州的医生协会考试更新执照。
该协会有双重职能。一方面是政府职能,因为该协会成员许多都来自一些政府部门的政策人士,比如来自卫生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另一项职能是行业协会,保护医生的利益。
近年来,国内舆论对于医闹纠纷,已经从同情弱势群体,逐渐走向保护医生。大家都希望能把原委查清,该负什么责任,就负什么责任。
但医院始终是一个抚平病人伤痛,充满关怀与神圣的地方——“不服你就起诉”是底线,但决不应该是态度。
本文根据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是杏林小医南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