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家教育家于式玉在拉卜楞时的三封家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于式玉、李安宅在拉卜楞寺大经堂前留影(摄于四十年代)孟运女士提供给夏河县文化馆。

编者按:于式玉、李安宅(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拉卜楞(夏河)所做的调查被认为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史上最长的一次田野调查。

在拉卜楞的日子里他们收获了丰硕的藏学研究成果,并与黄正清、吴振纲(地下党员、李安宅学生)等进步人士紧密联系,在当地办学促教育,身先士卒不怕艰难险阻来到高原促进了交往交流交融。

他们应该是老百姓心目中真正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的文化名家、实干家。

《著名藏学家于式玉教授》周群华一于式玉教授是我国著名藏学家于道泉的二妹。她于年10月25日出生在山东省临淄县一个职员家庭,年随父赴日,年由奈良女子高等师范本科毕业回国。同年4月,与在燕京大学任教的李安宅先生结婚,并执教于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燕京大学。“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侵占了北平,于式玉女士不顾日伪的高压和威通利诱,拒不出任日伪准备开办的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之高位。她将自己的4个孩子送至乡下父母处后,便同丈夫一起,绕道上海、香港和云、贵、川、陕等地,踏上了去兰州的里程。兰州西南靠近青海的夏河县有著名的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甘、青、川边地区的主要寺院,保存有大量藏族历史文献和经籍。于式玉到兰州不久,就来到这里,与藏胞打成一片,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藏语,结交了许多朋友。在艰难的条件下,她义务创办了拉卜楞女子小学,并任女校校长;还同随后来拉的丈夫李安宅一起从事藏族民情风俗及宗教的调查。为了有效地从事民间调查,密切同藏民的关系,于女士还替自己起了一个藏名,叫央金拉毛,李先生叫索南木多尔吉。同时他们亦十分注意与当地宗教界和军政界搞好关系。从而使在藏区的研究和调查成为可能并能顺利进行。在此期间,于式玉女士写下了大量反映藏族文学、宗教和民情风俗的文章,如《黑错临潭卓仓一带旅行日记》《到黄河曲迎接嘉木样活佛日记》、《边疆工作经验》、《拉卜楞藏民妇女之梳发》、《藏民防雹》、《普陀、五台、峨眉一一蒙藏佛徒对三山的信仰》等等,先后发表在《大学月刊》、《风土什志》、《新西北》、《边疆通讯》等杂志上。同时,她协助丈夫李安宅的研究工作,合作撰写出了《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于式玉女士创办的藏民女子小学所赖以为继的经费几乎全靠募捐,没有官方的资助。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她义务教学4年。学校的藏、回、汉学生共有多人,她们用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5年的课程,因而深受当地藏族人民欢迎。然而,于式玉女士当时这种献身边地、发展民族教育的精神却不为反动当局和一些尸位素餐者所容。他们大肆造谣中伤,直至公开审讯并强占女子小学校校址,迫使于式玉于年暑期含泪离开了拉卜愣。二年秋天,于式玉女士抵达成都华西大学,与先期抵达这里并创办了华西边疆研究所的丈夫李安它会合,并在研究所任研究员兼及藏文资料工作。其间于年她同华西大学社会学系的蒋旨昂教授一起深人四川阿坝黑水藏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为期近2个月的艰难历险和深入考察,写出反映黑水民情风俗的《论黑水旅行》、《黑水民风》和《麻窝衙门》、《西道堂的商旅一黑水西北的回商》等学术价值甚高的文章,先后发表在《边政公论》、《旅行杂志》和《康导月冈》上。与此同时,在华西边疆研究所,于式玉女士还根据她在拉卜楞调查研究收集的大量资料,写下了《介绍藏民妇女》、《拉娃一西藏人的巫师》、《西藏大德玛尔巴传中的“借尸还阳”故事》等文章,分别发表在《旅行杂志》、《大中》、《风土杂志》上。年夏,于式玉女士抵达美国,受聘在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和耶鲁大学图书馆作日文和中文编目工作。在此期间,她编著了《藏学目录索引》一书,约60万字。年6月底,于式玉女士离美赴英,在英逗留期间,她写了《西藏民法》一文(发表在年的《皇家亚洲学会杂志》上)。①同年9月,她离开英国,回到成都,见到了她10多年来一直没有见过面的儿女们。年12月成都解放,在解放军入城那天,于教授一家十分高兴,她们在大街上奔走欢呼,热烈欢迎解放军进城,直到天将黄昏才回到家里。次日,她同丈夫李安宅一道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便再次告别了儿女们,随军进人西藏。此时,她担任18军研究室研究员。部队抵达拉萨后,于教授又奉命在徐爱民政委领导下筹办藏文藏语训练班,并担任教员。在此前后,她曾任昌都解放委员会委员、西南民委委员、拉萨西藏军区干校教务主任等职。年因不适应西藏高原的气候,“病得不能支持了”②,才回内地疗养。于教授在拉萨与丈夫参加筹办的藏语训练班,主要是培训入藏部队干部战士。他们在教学上打破陈规,将逐个教字和先教藏文繁琐语法的老式教学法,改用规范化的拼音教学法,使参加学习的汉族干部战士,在三四个月的时间就能讲藏语、认藏文并能登台用藏语演戏。年7月,于式玉女士到西南民族学院任教,先后担任过藏文专修科主任、语文系副主任。同年,她由张国华司令员介绍担任成都市政协委员。在此以后的几年中,她为藏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了不少人才。同时,她还参加了对赵尔丰和刘文辉在西康档案的编集工作。年,于式玉教授被调到四川师范学院外语系任教。10年动乱期间,于式玉教授受尽折磨,被错误地扣上“美国特务”的帽子,年病逝于“牛棚”中。于式玉教授将自已的一生忠诚地奉献给了祖国的民族事业和教育事业。陈云同志曾给她很高的评价,说她是“世上难得的好人”。三于式玉教授在藏区生活的几年,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与脍炙人口的游记。她穿的是藏装,说的是藏话,吃的是糌粑,俨然一个真正的藏族人。正因为如此,她才得到了藏族人民的爱戴,才能与藏族人民心心相通。纵观她的治学经历和遗著内容,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在她写下的大部分文章里,充满着对当时边区藏胞的同情和热爱,寄托着对其光辉前途的无限希望。其二,她的文章的内容十分广泛。这一方面表现出于式玉教授知识面的广博,另一方面也可以窥见她由博返约,博中有专的治学思想。她的文章涉及到宗教学、文学(诗歌游记)、民俗、社会学、历史地理、民族经济和人类文化学诸方面;且娓娓述来,曲尽其妙,学术价值甚高却又通俗易懂。其三,她的文章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以及她治学生涯的足迹,与李安宅教授对民族工作所提倡的“服务、研究、训练三者合一”的理论不谋而合。于、李两教授创立的这一理论不仅重视对少数民族的服务和研究,而且注意培养训练人才。其四,于式玉教授的文章中,谈到许多当时边疆工作的经验,对边疆青年的教育以及民族工作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等,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她指出,从事边疆调查,首先要了解情况,调查者必须具备基本的技艺。如果下车伊始就大发议论,不想吃苦就指望得出什么成果,那必定是徒劳而无所得或者是贻笑大方。总之,于式玉教授通过实地调查写下的反映藏区宗教、民俗、文学和整个社会生活情况的文章,填补了历史空白,增进了民族友好和团结。注释:①见(美〕皮德罗·卡拉斯科著《西藏的十地与政体》“参考书目”。②《于式玉自传》,任志林老师提供。-于式玉在拉卜楞时写给延安亲属的三封书信原件孟运提供-年1月17日第一封书信-写给在延安的于陆琳,发自拉卜楞。

紫薇:

你搬家前后的两封信,还有你三姐与培新[于道泉先生的儿子。]的信都是上星期仁斋才转给我,(因他青海一趟回来才转与我)看着你们做事的情形与你们饱满的精神使我十分高兴,同时我也十分羡慕!

希望你们为身心,为国家努力前进!我到兰州之后无事可做,我又不甘于坐在家里吃闲饭,所以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动身骑马走了七天,来了甘青边界上的夏河县。因为此处有一个很大的剌麻[现多写作喇嘛。]庙叫拉卜楞,所以通常人都称此地为拉卜楞,这里住得是藏民多,有两条街道是铺店。商人多是临夏的回回,他们的生意当然以剥削藏民而发财。

在民国十七年此地因回藏之不和曾有过一次大屠杀!藏民从那感觉到自己文化落后处处受气,所以一发奋成立了一个藏民文化促进会,立了一个藏民小学。初立时干脆招不到学生,多半使用武力到帐篷里捉来的。到现在这些年才有十几个人毕业,毕业后也无事可做。现在好一点,当下有四十个学生在校。最近大概有六七个人要到重庆蒙藏政治学校去。他们这些年青的出去回来之后眼界一换,大概做事可积极一些。

此地藏民冬夏都穿皮袄,右袖背在肩上赤着一只膀子。男人腰中挂一把小刀(吃肉用)一把长剑,左耳带一只大坠子,穿着一双长靴子,女人穿的衣服到脚面,不穿裤子,头发梳成无数小辫总拉在后边,上头坠上一块长方形的硬东西,这个东西上阔人家钉着五十四块大洋钱、还有琥珀珊瑚一类的东西,价值在五六万元的样子。穷人家钉上许多铜片而已,夜中睡觉就放在枕头旁并不取下来,原因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所有的财产怕人偷去,只好随身带着。在拉卜楞有房子住的算是汉化了的,到草地帐篷里一看那更可怜,有一家他养了一千只羊(三元一只)、一百匹马(八十至一百元一匹)、还有六七十只牛,这家产也不少,可是他们每天吃的也就是炒面与羊牛肉,夜中睡在地上,至多铺一张羊皮,盖着他白天穿的那一身皮袄而已。同牛羊的生活毫无两样,完全是原始社会的生活!同时此地男女交际十分自由,所有此地人都有花柳病,人口一年年减少。看街上长得少[现一般写作稍。]好看点的女子,都有一大群男人。因此她们多半不生育,还有这里的小孩有好些不知谁是他的爸爸。一般人毫无可怪的样子。

我这次到此地来本打算好好学会番话,做一点社会教育工作,现在我已收到两个女学生,她们都十分聪明。听说今年此地也要办一个女小,那么此地不久就有变样子的可能。我在此可说寂寞万分,因为番话不懂,女人下边来的就我一个(中央党部来此办一职业学校,有三个太太,可是人家都为家忙,我当然不能常去找人玩)不得已只好自找消磨时间的办法。此地有一个张经理,在此收皮货,他中国话不大会,俄文十二分好,所以我趁他在此机会又拾起俄文来了,现在是番话学不会俄文学不好的时期,近中心里十分不舒服,绿华来信教[现一般写作“叫”,下同。]我去,我真是十分想去,可是我又觉得此地工作十分值得做,总拿不定主意,我想还是暂时在此做做看,番民是这样聪明,我们不该不理他们。

此地生活虽枯燥,我要忍耐着想法叫此地有了文化,使此地人有了知识,对中国前途总是有用的。听说最近此地要移一批难民来开垦,此地不像蒙古那样沙漠荒凉,而是水草丰美土质肥沃,虽然气候寒冷些,但青稞豌豆等是长得很好的,将来此地有了谷物的出产,不几年就闹热了。

我希望多有几个能暂时舍弃了物质的享受来此工作,开发这片处女地!最近甘肃建设厅也要来此修汽车路了,汽车路一通,当然那时是另一个境地。

仁斋在兰州科学教育馆担任社会教育组的事,现在他在临夏主办寒假小学教员训练班事。在旧年节附近也许来此一趟,计划在此地办些什么,紫薇要的笔恐怕要回兰州时才能办理呢,急不急?因现在科学教育馆的人一群在榆中,一群在临夏,都是乡下没有卖笔的!祝近好

大姐式玉一月十七日三姐的通信处我不记得,你写信时就把这封信转与她看,我不另寄了!年1月17日第二封书信-写给延安的于若木,发自拉卜楞。

绿华:

写信之前心理上以为没有你的通信处,及至写完一找地址才是没有四妹的,那么她的信只好由你转了!我到此西北,屈指算来已有不少日子,离开北平也半年了,家信一封也未接到过,印生他们的情形概不知道,同时也知道迁安县闹得热闹!

北平有人来信只说由平至遵化的汽车路不通,三余、华春[三余,名李三余,为李安宅先生的妹妹;华春,姓吴,是李安宅先生大姐之女。]要回家看看也回不去。来信说匪闹得厉害,我想大概是游击队。

你二哥不知与你们有信否?我也是出来之后就未见他的信,安宇[李安宅先生的弟弟。]的队伍去了广西。他在零陵[今湖南省永州市。]见着培新,说他还是无大长进。终日吃馆子不上班,这个孩子聪明而不好好干,真使人没法!

景梓现在大概还在成医院养病,学校已教他退了学,他也真是倒霉!希他能把病快养好就是了。二姐我到兰州后去过一封信,到现在未接她的信。你们也没有?

现在中国处处显露出光明的时候,我们当然要为国家前途努力,有时亲人呀孩子呀也只好暂放在一旁,当然各方面的平安我们能不希望吗?

你来信提到的那位燕大的女生我知道她姓牛,对不?我的事情在四妹的信上你可以看得到,不另说,只祝你们养保身体努力工作,等那一天我们见面皆大欢喜!祝近好!

大姐式玉上

一月十七日

并祝你说的那位同学好藏人根本无茅房,所以都在街上大小便,走在路上随时什么时候都可自由,所以街上脏极了。他们的燃料是牛羊粪,到帐篷里去他们倒茶与你都是拿牛粪擦碗,你能喝吗?常了也一样喝。年4月25日第三封信写给延安的三妹四妹,发自拉卜楞。

三妹四妹:

你们两个来的信同时在前天接到了,真是高兴!你们那样活泼的工作着,使我十分羡慕,我这里实在太板了!一天一天总是那一套,再给你们写信好像无话可说似的!现在只好把我个人的生活略报告给你们一点。我同仁斋两人住这一间小屋子,睡觉做饭吃饭读书都是它。原来我是同别人打[现一般写作“搭”。]伙吃饭,实在太贵了(一个月要三十元钱),从仁斋来了之后我们便自己在火盆上用木炭做一顿饭一毛钱,买两个烧饼,烧一壶茶,或热一壶奶,一顿饭就打发过去了。我到拉卜楞后,我同藏民一同玩,也可以给她们拿虱子,确乎她们与我一点隔阂没有。但是虽然没有隔阂我又能做什么呢?就是教几个人认字。那不也是有限的事情吗?实[在]地说起来,拉卜楞真是值得建设起来的地方。这个地方一面通四川,一面临青海,同时入藏也相当方便。拉卜楞寺为藏民信仰的中心,每年正月有一两个部落轮流到此地来布施。今年本地番兵司令黄于正月十三日开了一次抗战宣传,并祈祷胜利,大会到会的有六七十人——多半是草地上来布施的人——等过了正月他们回到部落去,把这个盛会情况一定是带回去的。这是就目前说。在往远处看,中国对西藏的问题,从青海、西康、西藏都禁止入境,唯有拉卜楞可以去。因此前年拉卜楞寺的活佛到西藏去,带了万多人去。他在那里与藏中的感情还不错。且是对于中日的战事,黄司令(活佛的哥哥)时常给他电报报告,他在西藏也是尽力宣传。今年五月(旧历)又预备人到西藏去接活佛了。大概又是去了不少的人。由此看来,将来对西藏问题的解决,由此入手,也是很好的一个机会。所以我们想怎样怎把拉卜楞建设起来真是一个值得做的事情。可是事情那[现一般写作“哪”。]里那么容易呢?你们那里做生产的工作,跑到山上去开荒地,而拉卜楞地方到处都是未开的荒地,一大片一大片的在那里放着,由谁来开?这里气候都说不能长东西,但是青稞长得十分好,本地藏民一年四季吃藏巴(炒面)。他们自己吃的并不能自给,全靠外县供给,受奸商的剥削,但是他们并不自己想办法去种(在拉卜楞定住的一少部分人是种了,就在拉卜[楞]街外的地),其余的蔬菜半点全无。就是一棵葱也是由三百里外的临夏来。但是据礼拜堂洋人的实验,他们种的萝卜、洋白菜、杨梅等十几种菜都十二分好,比下边长得还大,但是无人教本地人种,教他们吃,奈何?我很希望我们能有机会在此地住常。把生产由此地提高起来,使藏民的生活能一天一天更丰富,但是我们究竟能不能找到机会,那真不敢说。还有这里羊毛到处是,一元钱能买三四斤,现在羊毛东西这样时兴的时代,我们为什么不能就地取材,建设一切生产的机关,来供自图之用呢——现在都经过各机关收去尽数卖与俄国——这里有一条大夏河,水流很急,据说发电量很好的,我真希望几年之后此地能另换一个局面!但现在太不成样子了,在这里的一群人终日叹无事可做,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打牌上,普通的人不肯到这里来,看着这样美丽而又有前途的好地方,得不到好好建设起来,终日教粪堆满着,臭气熏天——天渐暖了,下一阵雨,便臭的教人吐不得而头晕目眩——有点使人着急!

前天哥哥来了一封信,有你们的一张,就此附来,祝

你们都好!特问

三妹夫[即中共领导人陈云。]好!

大姐式玉上四月二十五日宅安附笔问候《于式玉在拉卜楞时的三封家书述释》刘铁程、宗喀·漾正冈布

这三封家书是于式玉教授在拉卜楞(夏河)期间寄给亲人的,由于式玉的外甥女孟运女士[1]于年初夏提供。

据孟运女士提供的信息,第一封信中的紫薇是她的母亲,大名于式坤,现名于陆琳,为于式玉的四妹。第二封信中的绿华,是于式玉的三妹,现名于若木,为已故中共元老陈云的夫人。

第二封信开头说“那么她的信只好由你转了”,指的于式玉给四妹的信件由三妹转达,故而两封信应是装在同一信封中的。孟运女士也提供了装有前两封家书的信封。信封上写着“于若木”收,夏河县邮局的邮戳上盖有“廿八年”字样,可知这两封信是寄给三妹于若木的,写于民国二十八年即年1月17日。

第三封信写于4月25日,信中提及收到两个妹妹的来信,与前两封信的时间相距不远,也在年。信中提到的仁斋,即李安宅先生,仁斋是他的字。于式玉的两个妹妹当时均在中共中央总部所在地延安,她在信中说:“你们那样活泼的工作着,使我十分羡慕”。因为两个妹妹在延安的关系,据说后来于式玉在拉卜楞也受到国民党的怀疑。她于年暑期离开夏河。

从信中我们可以推知于式玉到达拉卜楞的确切日期。她在信中提到年11月29日从兰州起程,骑马走了七天到达拉卜楞。据此推算,她抵达拉卜楞的时间大概是年12月5日。可见于式玉抵达拉卜楞不久,即收到亲人的来信,随即给在延安的妹妹们写了家书。写信的年,于式玉35岁。

于式玉在拉卜楞期间仍很关心内地时局的发展。年,她拒绝出任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与李安宅离开北平,辗转大半个中国来到兰州。在拉卜楞期间,她在信中勉励妹妹们“为国家努力前进”,“要为国家前途努力”,暂时把亲情放在一边。甫一到拉卜楞,于式玉就开始为“拉卜楞的未来”筹划设想。她说:“拉卜楞真是值得建设起来的地方”,“把生产由此地提高起来,使藏民的生活能一天一天更丰富”。她在信中提及“建设拉卜楞”的设想包括发展初等教育、发展农业、开展羊毛贸易、发展水利等等。像两个妹妹在延安做工作一样,于式玉对拉卜楞的观察也带有革命意识。对回、藏间的贸易经商,她也是以当时许多革命者的眼光来对待的,如认为临夏回民的生意“当然以剥削藏民而发财”。

第一封信中说已收到两个女学生,她写道:“听说今年此地也要办一个女小,那么此地不久就有变样子的可能”。这里提到的女子小学,就是不久后于式玉在阿巴阿洛黄正清及夫人的支持下创办的“拉卜楞女子小学”,这在安多藏语区的现代初等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除得到黄正清的支持外,于式玉还于年春到兰州为女子小学募捐。在信中谈到办教育的初衷时,于式玉说“此地生活虽枯燥,我要忍耐着想法叫此地有了文化,使此地人有了知识,对中国前途总是有用的。”于式玉在这里提到的“文化”和“知识”大约是以汉语和汉文为传播途径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儿童的入学困难是办学的最大难题。如年创立的拉卜楞藏民小学(男子小学),“初立时干脆招不到学生,多半使用武力到帐篷里捉来的”,更何况是女子小学了。年6月,五世嘉木样从卫藏返回拉卜楞,于式玉在若尔盖一带拜会五世嘉木样时,请求五世嘉木样“向百姓宣解,劝他们入学”。[2]

于式玉出身于教育世家,她在拉卜楞投身初等教育,创办女子小学,与其家族的教育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她的父亲于明信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年与同盟会员创办了济南正谊中学,后来东渡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年回国后,任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校长。于式玉的大哥于道泉,具有语言天赋,是内地藏学研究的先驱,季羡林教授评价他“满腹经纶,淡泊名利”,曾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法国东方语言学校、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担任教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于式玉的三妹于若木为营养学学者,发起成立了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于式玉的四妹于陆琳也是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塑造人的重要意义,投身于幼儿教育,年筹建创立了“北海幼儿园”,受到当时中共领导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ngjiuye.com/yspc/79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