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浴场洗澡,我一般不另外搓背。俗话说搓背,其实是搓全身。以前也曾搓
过,主要是,请别人在赤裸的身上揉来搓去的不习惯,所以就很少享受。
昨天,在当地一所大型浴场洗澡,突然心血来潮,又体验了一把。
首先,搓澡用床设计科学并人性化。塑料床板上覆盖一层橡胶质象热水袋网格状的表面,这样既防滑又能起到按摩作用。且床板四周高,中间低,整个床上可积薄薄的一层水。客人上床前,工人提桶热水一冲,使客人能躺在温暖的床上,不觉寒冷。
与搓澡工聊聊,原来这里面还有不少学问。手劲不可太重,也不可太小。太重,客人受不了,太小,客人不舒服,起不到清除污垢活络筋血之目的。其手势的先后也有讲究,先头后脚,自上而下。其手势在身体上各部位的揉搓也要把握适当。我个人体会,就象切块牛肉,有经验的厨师,根据牛肉的纹理下刀,肉片既好看又利于咀嚼。没有经验的厨子则会切成一盘乱肉且塞牙不易嚼碎。
给我搓背的师傅已有三五年的经验,认真细致负责,还不厌其烦地回答我一连串的问题。最后,用一袋"硫磺浴膏"沐身,说是洁身杀菌。
整个程序约十五分钟。收费12元,加上浴资,合计22元。不错,花钱不多,精神为之一爽。
搓澡工,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又不被社会所看重。以前宣传的劳动模范,有修脚工,却从来没有搓澡工,不知何因。这也说明了这个行当的尴尬。修脚工劳模,大会上就可表演示范,而搓澡工则表现困难,不能找个男模当众示范吧。这个行当还没有师徒传承关系,一般新手是通过观察学会的,要提高则要通过自己的多年经验和悟性。
老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知何时,搓澡工也能出个状元?当劳模,上京城,成为人民代表。但愿行行都能出状元。
搓澡时就想写篇小文章,后来思来想去,感觉不好,怕朋友笑我无聊。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后还是写了。好像冯小刚执导,朱旭、姜武、蒲存忻主演的<洗澡>,也全国公映呢。我想,洗浴也是一种文化。搓澡是洗浴文化的一个分支,也应肯定和宏扬。
日本的洗浴文化比之中国,内容更丰富,比如,我写过一篇在日本一书店见到的一张日本女子洗澡风俗画,其中就有男子给女浴客搓澡的画面。在日本,还有男女同浴的文化传统,不知这一风俗文化的由来何因?
年,我在日本大阪儿子留学租住处小住,驻地旁有家古书店,实际上等于我们这儿的旧书店。墙上广告:买卖古书。入门观看,有两个特别之处介绍给看客。一本旧书名:妇人花柳病学,精装本,挺厚的。另有一张老的印刷品浮世绘画,纸张已泛黄。名:六双汤初肌嬉游图。女浴室的部分场景中,几十名妇女各种姿态洗澡嬉戏。其中出现三名男子,一个在搓背,一个在烧水,一个在端水。实际是服务工人。无论男女均表情自然,嬉戏无妨。一幅不大多见的民俗风情图。价格元。
(图为画面局部,除裸女外,一身着黑衣站立者为正在搓澡的男子。由于画上覆一层透明纸,影响了拍摄效果。)
由此,我想,对于日本洗浴民俗,会由哪位中国学者以此作为研究课题写出论文吗?这只是我的一个笑谈而已。不过中日文化同源,日本学者研究中国文化的大有人在,而且成就卓著。如研究中国宋词的日本学者村上哲见,他写过多部研究宋词的专著,成为宋词权威。他说:"宋词的世界,中国近世的抒情歌曲。"很为我敬重和欣赏。我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写中国式诗词歌赋的日本高手,同样为我所敬重和欣赏。
这篇小短文完成于年,今日再发只做了个别地方的调整。
一怪喜欢就请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