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曾经在他的《米开朗基罗传》中这样写道。在年初,发生了一件举国震惊的医患关系纠纷。1月20日,医院眼科主任陶勇,被一名手持菜刀的病患家属砍伤。陶勇当场昏迷倒地,被菜刀砍伤的伤口遍布整个胳膊、手腕和后脑勺,事后他被立即送往ICU病房救治,所幸经过有效的治疗后他脱离了生命危险,在1月25号他就苏醒过来,并在2月28日首次发声说:“我看过太多悲惨的命运,更能承受打击”。在微博中,陶勇的文字充满了正能量与信心,他钦佩比尔盖茨的救世情怀,惋惜同行医生的不幸过世,甚至在被患者袭击之后他仍然选择了继续奉献。在事发前,陶勇曾经自费为付不起医疗费的患者手术,患者本来已经做好只医一只眼睛,能看得见东西就行的最坏打算,陶勇却坚决反对他的想法,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陶勇淡淡地说:“我作为一名医生,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瞎”。陶勇医生的确称得上是一名医术和医德兼有的好医生,可是在如今医患关系十分紧张的社会,却不慎卷入了恶性的医患纠纷事故。那么在古代,也会有医患关系纠纷吗?陶勇医生医乃仁术在古代,读书人可以选择的职业比较有限,他们素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价值取向,意思就是从医仅次于入仕。这是因为很多朝代都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渗透到治国治民、治家治身的方方面面。而儒家又是以仁著称,认为官员当施仁政,医者应施仁术,治国与医人道理其实是相通的。元代戴良也曾说:“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儒生们又具有良好的文科素养,比较适合学医。因此,古代的医生们大多都是儒学出身,有着良好的文化功底,秉承着“仁爱”的儒家精神,遵循着“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唐朝的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的一番话非常出名,“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讲的就是“医乃仁术”的道理。很多宗教都赞同因果报应的说法,认为阳施有阳报,阴施有阴报,医生行仁术,治病救人,本是行善之人,在阳世间就会积下阴德。等到去世来到阴曹地府之中的时候,就可以享福了,这种因果报应的宗教思想对于医生的行为也起到了积极的约束作用。孙思邈医生的职业修养明朝的王肯堂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救助世人,就应该去学医,如果一个人想的是怎样去赚取钱财,还是不要来学医了。医生不能依仗着自己的职业专长,来一心图谋财物,也不能因为患者家中富有,就故意使用昂贵的药物。一名医生要诚心待人、推已及人,以替患者着想的“忠恕之道”作为自己的道德准绳。王肯堂说:如果我有疾病,我会希望医生怎么救助我?如果我的父母孩子有疾病,我又会希望医生怎么去救助他们呢?换个立场想一想,贪图牟利的心思就会消失。名医孙思邈也曾说过“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意思就是一名医生应当把所有患者都当作是自己的亲人来医治。医生不但给患者医治,而且有时还赠送药物,向患者提供必要的生活照顾,因为医生不应仅仅医治患者生理上的痛苦,还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