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共有83个王朝,产生了个帝王,其中有确切生卒年可考者计位,其平均寿命仅为39.2岁,并不比我国古代35岁的平均寿命高多少。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皇帝每日里锦衣玉食,床头一个白糖罐子,床尾一个红糖罐子,每日里吃一勺子白糖再吃一勺子红糖才肯起,连捡粪的叉子都是金的,不说长生不老,至少也得长命百岁吧。那为什么中国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都比较短呢?公平来讲,非正常死亡因素占了大头,尤其是乱世与王朝末期,能老死于龙床之上简直就是奢望。除此之外,古代皇帝公务繁忙,私生活往往也很繁忙,加之害怕有人在御膳里下毒,老吃冷饭,肠胃不好,又缺乏体育锻炼,这就很容易生病。生病就得看病,但鉴于皇帝的特殊身份,太医院御医往往束手束脚,不敢对症下药,只搞些滋补药材来应付差事,吃不死人也治不好病,所以老北京有句俗语,叫四大无用,分别是武库司的刀枪,光禄寺的茶汤,翰林院的文章,太医院的药方。可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凡事总有一个不小心,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在“不小心”中挂掉的几位明清皇帝。明初诸帝皆有亲自掌兵之经历,身体都还不错。明太祖朱元璋享寿71,成祖朱棣享寿65,大胖子朱高炽也活了48岁,但自英宗以后,皇帝们大都居于深宫,身体素质逐渐下降,闲来无事还都喜欢搞点化学研究,自然享年不永。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期间,崇信方士,长期炼丹,还搞些房中术副业,连阁老万安也投其所好,除此之外,他还广泛吸收外来文化,找了几个西域法王,经常盘骷髅念珠等“法器”。成化二十三年(年),明宪宗朱见深一病不起,经过方士、法王们的一通折腾,医院开的几剂方子,“旬日之间,宫车晏驾”,享年41岁。明孝宗朱祐樘继位后,先将方士、法王们都赶出宫去,又把主治医师、太医院院使(院长)刘文泰降为院判(副院长),一个月后,再降职为御医。按说御医刘文泰虽对宪宗朱见深之死无大责任,但有此前科,似乎也是前途不妙,可不知是孝宗皇帝朱祐樘宅心仁厚还是他走了哪条门路,不久之后又官复原职,医院任院判。弘治十八年(年),明孝宗因祷雨斋戒,偶感风寒,让司医院开剂方子。刘文泰听说皇帝得了重感冒,感觉很好处理,未经诊脉,就开了张方子,不料孝宗皇帝用药之后,病情急转直下,七天后就一命呜呼,年仅36岁。作为“医疗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刘文泰很快被逮捕下狱,“论死”(死缓),后又改为流放,最终病死广西,实是蹊跷。鉴于两代皇帝均死于同一御医之手的惨痛教训,明世宗嘉靖皇帝开始自学炼丹术、医术,《永乐大典》编完之后,朱家皇帝里可能只有他还翻开来看过。你还别说,多读书是真有好处,吃了无数重金属后,明世宗朱厚熜居然还能活到60岁,在明代皇帝中排名第三,即便我们把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国古代,这也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世人皆云“明实亡于万历”,但他老人家除不上朝外,还是蛮辛苦的。自万历四十七年(年)三月起,他就时常动火,头目眩晕;到五月后,又中暑湿,肚腹不调,呕吐几次,脾胃受伤,至次年仍不时泻痢,身体软弱,因泻多而下部肿痛难坐,加之湿痰流注,右足竟疼痛到难以正常行走,早该进高干病房休息了,却还关心辽东战局,每日亲览文书,即使看不清字,也要让司礼监太监念给他听,可谓劳模。接下来就是大名鼎鼎的“红丸案”了。万历四十八年()年七月,明神宗朱翊钧驾崩,享年58岁,太子朱常洛于柩前继位,是为泰昌皇帝。八月初一,泰昌皇帝朱常洛“玉履安和”地出现在登基大典上,看起来身体还不错,不料八月初十就从宫里传来消息,皇帝陛下一病不起,根据坊间传闻,此乃郑贵妃进美女八人所致。泰昌皇帝病后,招原郑贵妃宫中内官崔文升诊治,吃了一副泻药,竟一昼夜连泻三四十次,铁打的汉子也受不了啊。八月二十八,朱常洛召英国公张惟贤、内阁首辅方从哲等入宫,交代后事;二十九日,鸿胪寺丞李可灼向皇帝献上红丸一颗,称其有起死回生之奇效。朱常洛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将其服下,据说服用之后,顿觉浑身暖润舒畅,思进饮膳,便命李可灼再送来一粒,服后安静如鸡,并无不适,还令内阁首辅方从哲重赏李可灼,不料九月初一五更,宫中传来消息,皇帝陛下已经驾崩,实属疑云重重。事后,明廷东林党与诸在野党均借此事发难,掀起了新一轮政争,令朝野上下皆不得安宁,遂被列为“明宫三案”之一,至于事情真相究竟如何,恐怕已很难说清了。清代医疗水平似乎较明有所进步,当然,更有可能的是清代皇帝们更热衷于骑马打猎等户外运动,身体素质更好,医院的太医们都安全了些。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光绪三十四年(年)十月,光绪皇帝与慈禧老太后几乎同时去世,不给朝臣们个说法是肯定不行的,于是,中国帝制史上的最后一起“医闹”出现了:光绪三十四年(年)十月二十四日,“太医院院使张仲元,御医全顺,医士忠勋、恩粮、戴家瑜,均着革职,带罪效力。”得,又背一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