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医疗机构迎来“最强监管年”。3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展开讨论。过度医疗“过度医疗”作为不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之一,一直受到患者诟病。在实践情况中,基层医疗水平不够发达,且从医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过度医疗的情况。简单来说,“过度医疗”就是指超过疾病本身需要的诊断及治疗的行为,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包含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过度护理,具体表现在,患者不需要住院的住了,不需要做的检查做了,不该动的手术动了,不该使用进口昂贵的药物用了等等。过度医疗是与道德相违背的,是法律/制度禁止的。《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文件均规定了因过度医疗需要承担的行政责任,造成严重情节的,还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及管理办法中,都明确要求减少过度检查,但此前较少出现专门解决此类问题的文件。年12月29日,由中央深改委会议审定,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期一年!重点查两项内容《意见》明确,将开展为期一年的不合理医疗检查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整治无依据检查和重复检查。全面组织开展医疗机构自查自纠、地方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组织专家采取飞行检查、有因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进行监督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资料共享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高值高频、群众反映突出的检查项目进行实时监控。过度检查的标准是什么?一般来说,对过度检查判定的认定是:对病人的诊疗总体上是趋好还是伤害;另外有两个附加条件是:病人的经济能力和心理是否能承受,治疗中是否能体现病人的权利。《意见》中,针对“过度检查”给出了答复:将“诊疗规范”作为判定准绳,从明确和细化的各种诊疗规范、用药指南、临床路径等方面入手,通过电子病历、专项督察、推进检查结果互认、检查资料共享等多种方式,以电子化形式嵌入医务人员工作站,有效杜绝过度检查。《意见》对医疗机构提出全新要求一、出现这些行为,将影响基层医生收入为完成固定“营业额”,强行开展不合理检查/用药,涉及基层医疗机构的过度检查/用药常有:对患者进行诱导检查,小病大治、大病久治;滥用抗生素、激素;用药配伍、用法或选药不合理等。二、不得随意开大型设备检查单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适宜性点评制度,对检查的适应证、必要性、检查结果阳性率等进行评估并在机构内公示结果。提高大型设备阳性检查率具体指什么?通俗讲就是检查结果无任何异常的报告所占比例不能太高。三、进一步发挥药师作用充分发挥药师作用,加强处方审核和点评,重点加强国家监控药物、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类药物等使用情况监测。《意见》此次重拳出击,基层医生要特别注意以下6要素:6要素1.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内部分配制度,引导医生从过度医疗牟利向凭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获取报酬方面转变。不得设置可能诱导过度检查和过度医疗的指标,并将其与医护人员收入挂钩。2.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引导患者实现基层首诊。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基层承担着预防保健、常见病诊疗和大病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科普等一体化服务。群众生病后在基层首诊,并得到全科医生合理、有效的诊疗服务。只有全科医生认为必要时,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有效避免小病大查、小病大治。3.加强医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加强医生的人文情怀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努力维护和提高医生的执业崇高感,严格执行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的“九不准”,不能让“灰色收入”败坏自己医生的崇高形象。4.提高自身诊疗水平,快速准确判定基础疾病。由于自身医疗技术的局限,有的医生不能准确快速判断患者病情,为了避免浪费不必要的医疗资源,基层医生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面对一些基础疾病能够快速准确判定,合理开药,规范诊疗,避免消耗医疗资源。5.控制医疗费用合理增长主动控制成本,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控制医疗费用合理增长。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建立宏观确定、动态调整的价格机制,不断优化诊所服务价格结构。6.引导患者不要过度依赖药物和诊疗手段有些患者希望诊疗立即见效,基层医生要引导患者注意自身调节,加强锻炼、调整心态也很重要,不要过度依赖药物和诊疗手段。总结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医改的过程中,要真正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就必须大力减少过度医疗等医疗资源浪费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国的基层医生都要合理诊疗,避免过度,通过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服务患者,推进医改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来源:好医宝本文来源:点点医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