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医护人员情绪调节能力,改善医护人员工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不断增高,对医护人员也更责备求全,由此引发的医患纠纷逐年上涨。在发生伤医事件时,超40%的医院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不做任何表示。

在对伤医事件的处理上,近八成医院提供人身安全保障,超七成需要相关法律支持服务,近五成医护人员要求提供心理咨询,近七成医师表示不愿让子女再进入医疗服务行业。

这些数据均表明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医护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威胁。医护人员作为生命的拯救者,社会对其赋予极高的期望,加上我国医疗资源仍相对紧缺,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超重。

在对医师工作压力的调查中发现,工作任务、患者期待、医患关系、行业竞争四个方面是最主要的压力源,其中选择工作量特别大的高达76.50%,因患者期望太高造成压力的占72.71%,医疗纠纷和伤医事件分别占71.76%和69.6%。

可以看出,一方面医护人员承担着高负荷高要求高运转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还得面对紧张、复杂,甚至存在生命威胁的医患关系。为进一步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缓解医患矛盾,政府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国家已经在努力改善医患关系,力求公正公平的处理医疗纠纷,但作为医护人员自身该如何应对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如何调节自身情绪以避免医疗纠纷等负性事件对工作造成重大影响,仍缺少良好的解答。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医患矛盾的恶化升级不仅会阻碍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更会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寻求改善医患关系的和谐之道已经迫在眉睫。

研究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情绪调节能力,缓解医患矛盾

医患关系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人际关系,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有医患矛盾和医患纠纷的产生。本研究致力于从情绪调节入手,给医护人员提供科学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以便医护人员更从容地面对紧张的医患关系,更恰当地处理医患矛盾和医患纠纷。

(2)有利于改善医护人员工作投入状况

从量上来看,我国医疗资源较很多发达国家还相对充沛,但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医疗资源仍十分紧缺。医护人员作为医疗机构最重要的医疗资源,其工作投入状况直接影响医疗的治疗效果,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危。

每个人一生从呱呱落地到曲终人散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医院寻求治疗,医护人员作为疾病的诊疗主导者,其工作状态对治疗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以积极视角考察医护人员的工作状况,探究医患关系和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对其工作投入的影响,以工作中最常见的医患关系为切入点,从个体心理调节机制出发,寻求改善医护人员工作投入状况的途径。

对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投入的几点建议

一、医护人员自身

研究发现,儿科医护人员的医患关系较其他科室要好。在医院各科室中,可能只有儿科和产科能接触到更多的积极事物。

医护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长期面对疾病、疼痛、折磨甚至是死亡,难免会变得冷漠、麻木。这不仅影响医护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会影响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共情能力,提高自身的同理心。这就提示我们,在工作中可以采取轮岗形式,让不同科室医护人员都有机会接触积极向上的事物,唤醒对生命和活力的向往。

有研究表明,通过角色扮演、心理剧等形式,让医护人员扮演患者或其家属,学会换位思考,能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同理心。在实际工作中,应定期为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培训以增强其共情能力,提高其同理心。

多使用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及时缓解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发现,医护人员在面对负性事件时,较多的采取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方式,较少采取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方式。自我责难是医护人员较常采用的一种认知情绪调节方式。

这一方面说明,医护人员有较高的责任感和自我反思意识,但另一方面,自我责难作为一种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过度的自我责难有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自卑、抑郁等负性心态。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面对负性事件时,首先应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客观正确地看待问题,多运用理性分析调节方式了解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以避免下次发生同样的问题。

其次,应克服盲目的情绪化反应,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对问题进行积极重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ngjiuye.com/ysff/100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