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陈晓丽通讯员高丹璎王清医院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医院党委认真落实新时期国家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紧紧围绕“医疗立院”发展战略,以“三个转变、三个提高”为抓手,坚持把医疗质医院的生命线,深入践行医疗管理协同机制、运营管理协同机制和学科建设协同机制,以改革促发展,医院实现超常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疗水平持续提升当前,国家医改已经步入攻坚阶段,医院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疑难急危重症研究与诊疗的重要使命。为此,医院大力实施“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全面推进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急危重症医学方向)建设和“五大中心”建设,在全国倡导推进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通过“5G+急诊救治”项目,探索构建代表国家水平的智慧化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在提升疑难急危重病例救治能力的同时,积极构建和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一方面,鼓励临床科室组建专科联盟,建立和完善《医院双向转诊制度》,规范双向转诊程序,重点畅通慢性病、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渠道,逐步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远程医疗在(急)会诊、心脏监测中的便利作用,为医联体内患者提供高效、高质的医疗服务,促进医联体内真正实现患者“上得来,下得去”。此外,医院多部门协同破解医疗管理服务的难点、痛点问题,实施医疗精细化管理,通过优化病种结构、推广日间手术、缩短平均住院日、优化住院流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手术开台和接台管理等重要举措,有效提高了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创新打造学科交流和交叉融合平台,重启全院疑难病例大讨论、建立青年医师“青云联盟”医疗工作讨论协调机制;推进高精尖诊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超声心动图、消化内镜、胸腔镜和腹腔镜、机器人微创手术、电磁导航系统精准诊疗和加速康复等领域继续巩固和拓展特色优势。年8月,医院重启疑难病例大讨论制度。这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重要平台,也是提升医疗质量的重要举措。首期即有超过1.3万人通过网络在线观看了病例讨论,目前已顺利开展了13期,线上累计点击观看11万多人次,在院内外影响力越来越大。多学科协作(MDT)诊疗已成为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医院制定了MDT多学科协作诊疗工作制度方案,建立了从门诊预约、开展讨论、形成诊治结论、住院会诊,到随访管理的闭环协同工作机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病人提供最有效、副作用最小、生活质量最好的个性化诊疗方案,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医院已成立MDT小组42个,涉及47个专业,开展活动余次,参与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余人次。此外,医院成立了56个专病门诊,充分建立以患者疾病需求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新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精准的诊疗服务。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改善就医体验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把改善医疗服务和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针对患者住院难的问题,医院采取优化住院流程和收治病种结构、优先收治疑难急危重症患者、加快术前检查、加强超长住院日患者管理、推进分级诊疗、加强信息化建设等综合措施来加快病床周转。为了缩短手术患者住院时间,提前通知住院手术病人做好住院前准备,住院后可以尽快开展相关治疗;通过规范流程和适当延长相关科室工作时间等措施,加快完成术前病人必需的检查、检验,减少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对术后患者实施ERAS创新管理模式,加快患者康复。同时,通过数据分析,规范手术科室收治病种结构,合理调配使用床位资源。部分病区床位紧张,病人入院等待时间较长,而有的病区经常存在床位闲置的情况,通过病区间床位合理调配,既可以提高有限床位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可以保障患者权益,减少入院等待时间。对于长时间住院的患者,医院制定了《医院超长住院日患者管理办法》,明确超长住院日的定义为住院时间超过30天,或虽未超过30天但超过上一年度该科室平均住院日的2.5倍的住院时间。要求临床科室严格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和住院患者管理相关规定,做好超长住院日患者登记,定期开展病例讨论,及时分析原因,积极整改。医院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智慧化水平,“让信息多跑腿,让患者少跑腿”,简化和优化流程,充分保障患者权益。加强预约诊疗服务管理,年,医院预约率达83.60%,医院开展了线上住院病历自助打印邮寄等服务,加强出院患者随访管理,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