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31228/4318885.html
导读
根据浩悦研究整理,当前医疗器械平均PE已处于历史底部。医疗器械指数10年平均PE为48.5x,最高点为.1x,当前平均PE为30.91x,仅回归平均值便拥有超一倍增长预期。而Top15械企也在年交上了平均收入增速和净利润双双两位数的佳绩。医疗器械行业在曲折中波浪式前进,增长依然在持续。
转自浩悦研究浩悦价值观
使命以资本助力,成就卓越的医疗健康企业
愿景成为专注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最优秀的产业投行
浩悦资本创立于年1月,是中国领先的专注医疗健康行业的产业投行。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在北京和深圳设立区域办公室。浩悦资本始终致力于以资本助力,以研究驱动,帮助中国医疗行业优秀企业成功对接资本市场,为客户创造增值价值。浩悦资本的合伙人团队由深耕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多年的资深投资银行家组成,专业团队人数超过70名。浩悦资本长期密切追踪医疗健康投资市场动态和投资趋势,研究领域及交易范围覆盖生物医药、创新医疗器械、IVD与生命科学、健康服务和数字医疗等多个细分赛道。年,浩悦资本完成了超过50笔私募融资、并购整合和上市公司分拆复杂交易,交易总额数百亿元人民币,在医疗行业各细分赛道全面领先。
前言
年一季度,黑天鹅事件就频频发生:俄乌战争爆发、新冠再次肆虐、全球资金市场流动,多重利空同时叠加,导致二级市场有所下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再加上部分赛道的集采控费,医疗二级市场也在年的高歌猛进(点击阅读:《国产医疗器械Top15:风云变幻,新秀崛起》)后有所回落。正值年报季,国产医疗器械Top15这三年的榜单有哪些变化?这一年业务和财务数据表现如何?在二级市场整体市值大幅下调的背景下,哪些企业依然坚挺?估值遇冷下,什么类型的标的/交易受到青睐,上市公司又会积极采取哪些行动?纵观上市公司年报,我们会从这几个问题切入,并在正文部分对Top15的国产器械公司,从营收、业务、产品动态等角度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与探讨。表:Top15上市医疗器械公司主要年报相关数据提示:请横置手机浏览注:表格数据来源自wind,可能存在汇率误差,各公司营收数据以正文为准(摘自企业年报)一、三巨头蝉联桂冠,群雄逐鹿Top15
纵观年医疗器械市值Top15企业,迈瑞医疗(.SZ)、爱美客(.SZ)、华熙生物(.SH)稳居前三,迈瑞更是连续三年稳坐头把交椅,呈现了强者恒强的局势。Top15榜单中也不乏新面孔,奕瑞科技(.SH)、微创机器人(.HK)、爱博医疗(.SH)、威高骨科(.SH)、时代天使(.HK)这5家企业首次上榜。群雄逐鹿,新星正在冉冉升起。二、医疗器械行业在曲折中波浪式前进,静待价值回归从整体市值来看,年Top15器械公司总市值8,亿,相较于年的14,亿,已经缩水40.20%,但是相比于年的7,亿,依然增长了14.79%。从新增械企IPO募集资金来看,年募资亿元VS年募资亿元,同比增长%,企业IPO平均募资金额达到16.1亿元,同比增长17.4%。两方面都印证了年是医疗器械的高光时刻,年虽然潮水有所褪去,但是增长依然在持续;此外,医疗器械平均PE已处于历史底部。医疗器械指数10年平均PE为48.5x,最高点为.1,当前平均PE为30.91x,仅回归平均值便拥有超一倍增长预期。年Top15公司平均PE为92.30x,年Top15械企平均PE为45.28x,下跌50.94%。相比于年平均PE61.97x,依然是下跌了26.93%,年Top15医疗器械市场估值正处于历史低点。三、具备集采免疫、强消费属性的企业,市值逆势坚挺
消费医疗赛道的5家企业爱美客、华熙生物、爱博医疗、时代天使、欧普康视(.SZ)以及影像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奕瑞科技,在Top15公司市值普遍大幅下挫的背景下,其市值表现/PE倍数显著优于其他赛道的Top15企业。从业绩角度,我们也看到这6家企业的平均收入增速/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67.76%/75.24%(其余Top15平均:23.15/19.15%)
浩悦资本认为,消费医疗赛道业绩高速成长可归功于几个方面:1)国民的消费升级且市场进行充分教育后,行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以医美为例,年我国医美项目渗透率接近4%,对比日本(11.1%)、美国(16.8%)、韩国(21%),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赛道集采免疫,强监管政策不会影响C端消费,反而有利于头部企业的合规产品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3)头部企业在获取充足现金流后,全面布局产品管线,并实现高速迭代,充分迎合消费端需求。
四、行业估值遇冷,正是并购投资热潮启动之时根据浩悦资本统计,年国内医疗器械领域(不含IVD赛道)共发生47起并购事件,总金额亿元人民币,大额交易(4亿元人民币以上)从年的5起翻倍至年的10起。这其中,并购买方画像非常集中,医疗上市公司作为买方的并购交易数量从年的11笔骤增至年的33起,在所有并购交易中占比也增至70%。对于医疗上市公司来说,以并购而非自研的方式快速入局,或有以下几个考量:1)对于高壁垒、自研较难的产品管线通过并购快速获取其核心技术;2)看中标的在产品管线、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协同性;3)通过外延并购布局新业务或实现战略调整;4)通过跨境并购实现业务出海。
此外我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