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市现有公办市直医疗机构5个,乡镇卫生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村卫生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社会办医和民营医疗机构18个,个体诊所家,卫生从业人员人;辖区共有床位数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5.2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生)2.5人,每千人拥有护士2.5人。基本形成了以市直为中心、乡镇为枢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自县乡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工作实施以来,河津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党建统领,五转一新”总体思路,医院省院托管优势,稳步推进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一定实效。
市医院放射科主任杨方民(中)培训基层放射人员
管办分离集团运行建立新机制
年5月24日,河津市被确定为全省一体化改革第二批试点县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书记、市长亲力亲为抓改革,主动当好施工队长,先后多次现场办公,专题研究解决了职能调整、人事招录、法人变更等一体化改革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
理顺职责关系年8月4日,河津市将各部门办医职权统一到医疗管理委员会。医院为龙头,整合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县域内唯一法人的医疗集团,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同质化服务,统一调配医技资源,实现了市域内资源共享,提高了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医院管理委员会、医疗集团以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职责得到明确,实现了政事分开、管办分开。
搭建管理框架集团成立了人力资源、信息统计、药品供应保障、医学检验等16个管理和业务中心,实现了行政、人员、财务、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
健全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全面质量控制考核体系,突出职责履行、医疗质量、费用控制、运行绩效、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医德医风和群众满意度等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医疗集团管理团队的任免和奖惩挂钩,与财政补助、医保偿付、薪酬总量挂钩。同时将村卫生室纳入管理范围,对村医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绩效,兜牢了网底,实现市乡一体、以乡带村、上下联动。
医院发展探索新模式
河津市坚持把做强龙头作为推进县乡一体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医院托管优势,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引进先进管理模式省院先后派出专业管理团队,从落实医疗核心制度、人事管理、院感管理、护理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进行帮扶指导,对医院门诊、信息管理、流程布局等工作现场“把脉”,将省院的先进管理经验带到河津。
引进优质医疗资源省院采取“团队对团队”“科室对科室”的导师制方式,先后派遣89批专家人次,医院管理层、临床、医技等业务科室等进行传、帮、带、教,通过专家门诊、查房、手术和讲座等方式,全面进行帮扶指导,医院整体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省院派遣普外科、泌尿外科、介入科等学科常驻专家,指导帮扶学科建设,医院先后设立了介入科、泌尿外科、眼科、肾内科和核磁室。介入科成立一年来,成功开展了例综合介入手术。
加强人才培养制定-年人才培养、人才梯队建设计划,通过自主招聘、河津市人社局公开招聘、医学院校毕业生洽谈会引进医务人员名,其中硕士17人,本科93人。同时,先后选派35医院进修学习,选派77名中层干医院管理知识,接受业务培训,邀请院外48名专家(其中26名省院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开展院内培训40场次,提高了医护人员业务技能和诊疗水平。
小梁乡家庭医生入户开展签约服务
资源下沉基层分院焕发新活力
河津市医疗集团充分发挥抱团发展优势,对各分院注重在“人、财、物”统一管理和政策倾斜上下功夫。
加大技术下沉设立专家工作室,组织下乡义诊专家巡讲团,遴选副高以上职称的医疗专家定期深入基层,通过“传、帮、带、教”,开展业务培训、技术指导、组织查房和手术帮扶工作,在集团内实现了同质化管理、同质化服务。今年1-8月份,集团共下派医务人员人次,门诊接诊人次,授课次,教学查房人次,培训医护人员人次,取得了良好效果。
培养基层人才先后为基层医疗机构招录名医护人员,充实了基层医疗卫生队伍。采取“市医院医护人员走下去,乡镇卫生院送上来”的办法,开展医护人员轮岗轮训。举办村医能力提升班,每周六集中授课4个学时,提高村医的专业化医疗服务水平。
强化基层保障先后拨付万元,为基层购置了健康一体机、CR影像、DR影像、B超机等医疗设备,更新基层桌椅、病床等基础设施,打造健康小屋,为“六统一”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医保政策支持河津市医疗集团与市医保部门签订协议,实行总额预付、打包付费、结余归己、超支合理分担的管理办法,利用医保总额打包付费的杠杆,从保疾病转向保健康,从治病挣钱向防病省钱转变,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四级联动县域医疗形成新体系
河津市医疗集医院医院托管的优势,积极构建层层带动、阶梯发展的省、市、乡、村四级联动机制。省院专家通过门诊、查房、手术、讲座等方式,医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医院通过资源下沉,增强了基层“造血功能”,提高了群众基层首诊率;乡镇卫生院注重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注重发展中医针灸、康复等特色医疗项目,满足了群众就近就医需求;村卫生室承担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依托“互联网+医疗健康”,实现就近检查、医院诊断、基层治疗的目的。市医疗集团建立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各分院制定了常见病双向转诊指南,细化了转诊流程,为患者提供了便捷、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截至目前,河津医院通过医院转诊人,乡镇卫生院向医院转诊人,下转59人,市域内患者就诊率达88.9%,减少群众就医负担13万余元。
融合发展医疗服务展现新平台
医疗卫生与公共卫生资源有机融合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医院、妇幼院、疾控中心等单位的相关业务,统一纳入医疗集团管理,实行县域内公共卫生工作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考核,促进了优质资源的持续下沉、延伸和拓展,打通了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的通道,实现医疗与公卫的无缝对接。
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依托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3个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康养中心,20余个村卫生室与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融合发展,铝基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设的福逸家园养老机构还被确定为全省医养结合试点单位。
医疗卫生与扶贫工作有机融合对贫困人群构筑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助“三重医疗保障网”,实施“三个一批”(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管理一批,重病兜底救治一批)行动计划,在全市建档立卡户人中,救治贫困患者人,对因病致贫的户人,签订“双签约”协议,签约率%,重症兜底24人,使广大群众都能享受到医改带来的红利。
医疗服务与签约服务有机融合实行“1+1+X”(1名村医+1名乡镇全科医生+X医院专科医生及其他卫生健康服务人员)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组建服务团队,与群众面对面签约,签约覆盖率达到60%以上,重点人群覆盖率达到86.8%以上。
智慧医疗信息应用拓出新路径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工程按照满足当前应用和未来扩展需要的要求,利用省院托管杠杆,投资余万元建立了河津智慧医疗云平台,实现了远程医疗、公共卫生、签约服务、健康管理、医疗保险等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市医医院、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通过远程会诊实现了省、市、乡、村四级远程会诊上下联动。给村医配备健康一体机,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一站式”采集,初步具备在线签约、咨询服务、预约转诊以及统计管理监测等功能。向乡镇卫生院配备移动查房车,进行远程查房,实现医疗集团业务指导和同质化服务。
完善医疗急救系统搭建院前急救平台,对急救患者实行实时监控、实时指导、实时诊疗,提高急救成功率。
注重大数据监控与北京病理远程会诊实现点对点对接,术中快速冰冻诊断,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快捷。年术中快速冰冻诊断例,疑难病例远程会诊例,开展肾穿活检5例,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18万元。
取得实效健康河津实现新发展
实现医疗业务和服务能力“双提升”年1至8月份,河津市医疗集团接待门诊人次,同比增长18.4%;住院人次,同比增长30.5%;手术台次,同比增长15.4%;三、四级手术为例,同比增长50.9%;外科腔镜手术为例,同比增长46.3%;危重病人5例,同比增长22.4%;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8.9%,省院常驻专家指导帮扶医院科室建设,开展诊疗新技术96项。
实现本地医疗人才和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双提高”一体化改革以来,医院共派出89批次人次到医院帮扶指导,医院下派医技人员人次,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业务和培训人员,基层医疗机构住院人次提升20%,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能力达到75%以上。城区和清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省级“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示范单位”称号,小梁乡和僧楼镇中心卫生院,赵家庄樊村镇和阳村乡卫生院分别获得省级“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39家村级卫生室获得运城市“群众满意村级卫生室”,全市个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实现群众和医护人员“双满意”一体化改革以来,河津市医疗集团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群众在医院的收费标准,医院的诊疗服务,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医疗条件明显改善,集团管理的创新、业务的增长、医护人员收入也不断增加,实现了群众和医护人员双满意。
下一步,河津市医疗集团将加强网络就医平台和远程会诊中心建设,细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办法,制定分级诊疗病种和转诊标准,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在一体化改革上,出实招,下硬功,全力打造健康河津,走好县域综合医改之路。
文:孙梦钊图:张瑞娜编辑:新嫄统筹:新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