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医改在推进分级诊疗方面的现实困难

医改已进入深水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推进分级诊疗是解决大城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必由之路。然而,分级诊疗的推进之路走起来并不轻松,北京市的一些优质医疗机构亦遭遇分级诊疗改革之困。

一困:基层首诊难

目前,北京市将医联体建设作为落实基层首诊制的突破口。然而,无论分级诊疗以哪种形式呈现,基层首诊仍然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但当前北京市的基层首诊程度远远不足,其原因有三:一是固有的医疗观念。市场经济导向下,医院拥有更多的优质卫生资源,患者逐渐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缺乏信任感,出现“医院”的情况。二是非强制性的基层首诊制。患者在选择医疗机构时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去什么样的医疗机构就诊由患者自己决定。居民到基层全科医生首诊主要出于就医习惯、信任,医院排队等原因。在经济可负担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强制性措施,基层首诊制就形同虚设了。三是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较弱。出于多种现实原因,基层医疗机构设施不完善,很难“引得进,留得住”基层全科医生。加之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程度低、药品供应不足,导致基层整体服务能力上不去。双向转诊是北京市推进基层首诊的抓手,概念很好,医院“只转不诊”,医院“只诊不转”。

二困:分级诊疗下的信息化建设尚未真正起步

分级诊疗涉及到多个医疗卫生机构、多个政府部门以及众多患者信息的整合,但目前各项医疗协同服务记录成碎片化分布在各个医疗机构,缺乏对协同服务全程的整合,尚未形成医疗协同服务全过程的诊疗记录。当前北京市分级诊疗下的信息支撑体系尚有多处不足:

1、相关信息的有效整合不足

一是缺乏患者统一标识符。可作为患者标识符的主索引包括医保卡号、京医通卡号、健康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号、外地医保卡号、外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号、院内就诊卡号以及患者的身份证号,多种标识符的存在,给在海量信息中快速识别出同一患者的诊疗信息带来了较大障碍;二是目前可实现信息共享的平台仅支持对患者信息的调阅,并不支持对共享信息的互操作,不能将查阅到的信息导入到所在机构的信息系统当中,因此无法实现对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信息进行整合。

2、分级诊疗管理规范尚不明确

医疗机构之间开展的协同医疗服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医生为患者选择最优治疗方案,尤其是通过上下级医疗机构的合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因此在双向转诊和慢病管理中仅共享患者的诊疗信息和健康档案信息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后续的治疗中建立长效的业务指导信息共享机制,使下转至基层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医院专家的诊疗建议。目前,北京市建立的卫生统计信息平台的数据由各医疗机构提供,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而作为数据提供方的医疗机构却没有获得最终的统计信息,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同样无法获得区域内医疗机构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与其他区县的对比情况,不能对自身现状在全市进行定位,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发展规划。单向的信息共享造成了服务提供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共享信息的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

3、针对患者的信息服务相对较少

分级诊疗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强基层为重点,而基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与患者的有效接触,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有效提供,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服务的粘性的获得感。目前在北京市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过程中,由政府提供的针对患者的信息服务主要为预约挂号服务、电子健康医院提供的信息查询服务,但真正结合患者日常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健康管理、咨询、家庭医生等信息服务开展较少,使得患者在信息体系建设的“获得感”相对较少。

三困:大医院的动力机制单一

分级诊疗的核心就是双向转诊、双向流动,老百姓看病首先应是基层首诊,医院,康复阶段或者要到基层进一步治疗再转回来。为了实现这个改革目标,大医院就要形成一种动力机制,真正回归到只看疑难病症,同时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医院的动力机制较为单一,集中体现在绩效激励上。短期看,医生个体得到了好处,而从长远看,单一的绩效激励并不利于医生队伍的稳定,反而容易造成人才出走流失。医院为例(年数据),该院撤并挂号费后,统一收取医事服务费,普通号定价48元,副主任医师号定价为60元,主任医师号定价为80元,知名专家号定价为元。这个措施的出台其初衷是提高并体现医生的诊疗价值,但制度设计者当初一定没想到医生钱挣多了反而走了。医生是一个知识分子群体,金钱固然是一种直接的激励法宝,但并不能成为驱动的核心马力。基层首诊制度得不到落实,医院医院就会变成“医院”,大医院的医生困于“看小病”,医院的医生业务技术储备并不协调,“才不配位”现象长期存在。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医生出走与挣钱有关,导致我们的改革习惯性地把绩效驱动当做救命稻草。

综上所述,当前北京市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的过程中,当前亟待作出以下措施:

一、优质医药、医保下沉社区,百姓在医院能用到好药。同时完善基层全科医生标准制定,探索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培养与提升渠道。

二、建立分级诊疗协作平台,与上下多级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进行无缝对接,打破医疗信息壁垒,健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机制,并充分使用信息化智能决策工具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三、完善激励机制,医院对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急性期救治和疑难杂症病人的稳定期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医院疑难杂症救治数量和质量、医疗尖端技术和前沿学科研究能力。

厚宏整理

年6月

陈厚宏

赞赏

长按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ngjiuye.com/ysfx/35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