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垃圾分类成习惯人民资讯

本报讯废玻璃、废纸、废旧金属、废塑料,这些曾经在陡箐人眼中一文不值的垃圾,现在却成了大家嘴里的香饽饽。

“放在以前,可以当柴火烧了的,就直接丢进炉子里;没办法烧掉的,要么就走在路上随手扔掉,要么就在家里的角角落落堆着。污染了环境不说,还占家里面的空间。就拿我们现在站的这一片地方来说,之前也是脏乱差,而且想了很多办法、花了很多时间,都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治理效果。”说起村里的过往,水城区陡箐镇陡箐村村支书彭波坦言。

年3月,时任陡箐镇脱贫攻坚决胜团团长的张鹏飞,提出了“组织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想法,“既然群众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我们就先教他们怎么分类,然后再把可以回收的拿到指定地点进行售卖,换取现金或者是生活用品。”

同年4月,陡箐村垃圾分类存放点正式“开门营业”,开张当天,周围的村民便三三两两的围了过来。

“不要的玻璃瓶、纸壳壳还能卖钱?是不是真的哟!”“好多钱一斤嘛?有哪些能拿来卖嘛?”

“现在可以回收的有废玻璃、纸壳、金属、衣物、塑料,还有一些医疗废物、废电池。每个品种的价钱都不一样,那边都贴得有,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对于村民们的疑惑,张鹏飞都一一解答。

如今,陡箐镇的土法村、陡箐村等10个村(居)群众家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先由他们自行分类后,可回收垃圾可以运送到村回收站(点),再由贵州华利再生资源回收有限责任公司定期收购,进行转运处理。

“以前根本不晓得哪种垃圾属于哪一个类别,后来镇里、村里专门派人来指导。现在,不仅不用头疼怎么处理垃圾、废旧物,还能用它们换一些肥皂、洗衣粉、抽纸、塑料盆,真是再好不过了!”陡箐村包包寨组村民施辉明不断点头称赞。

除了可回收的垃圾,村里的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则需要投入指定垃圾箱,由专人运送到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处理,再由水城龙马环卫工程公司运送到垃圾焚烧厂进行处理;村里的餐厨垃圾一部分由专职餐厨清运车,集中投放到生态处理池发酵再利用,另一部分由农户运送到化粪池发酵,或者生态处理池进行处理。

“因为村里的垃圾集中收购一般每周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还准备在村民家中都设置一个可回收垃圾的暂存点,通过这个小切口,提升村民们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度、参与度,让陡箐镇的生活环境有一个质的改变。”对未来,陡箐镇副镇长杨奎信心满满。

(黄瑶)-05-:00:00:0陡箐镇content_.html21村民垃圾分类成习惯/enpproperty本文来源:六盘水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xingjiuye.com/ysff/99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